跟随王阳明的足迹欣赏粮票——兼述粮票收藏的知行合一

#1196
话题创建于 · 1 帖子 · 3 浏览
  • 跟随王阳明的足迹欣赏粮票——兼述粮票收藏的知行合一


    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教育家。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 ,其父王华是成化十七年(1481年)的状元。后举家迁至绍兴


    undefined

    图1.余姚县下乡干部搭伙票


    undefined

    图2.绍兴县下乡干部搭伙票


    弘治十二年(1499年),王阳明二十八岁,其参加会试中举, 在工部任职,后历刑部、兵部主事。正德元年(1506年),王阳明上书触怒了权宦刘瑾,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,正是在龙场这一段时间,王阳明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升华,史称“龙场悟道”,这也是我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。


    undefined

    图3. 位于贵阳的阳明祠 笔者拍摄

    正德四年(1509年),王阳明的贬戍期满,官庐陵知县(今江西吉安)。后来随着刘瑾的倒台,王阳明又调入两京为官。正德十一年(1516年),王阳明巡抚江西中南部和福建西部一代,平定了很多小规模的叛乱。

    到了正德十四(1519年)年,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,声势浩大。当时王阳明手中无兵,仓促间召集义师,但其利用过人的智慧,令人吃惊的快速的平定了朱宸濠的叛乱。但是这次快速平乱,却扫了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“御驾亲征”的兴致,终正德一朝,王阳明的功绩不被朝廷认可。

    undefined

    图4.南昌市粮券样张(1963年7月,南昌市开始试行粮券政策)


    至明世宗嘉靖皇帝即位,王阳明因平朱宸濠乱之功,被封为 新建伯 。嘉靖七年(1529),王阳明在平定广西地区叛乱后,回程的途中病逝,后葬于绍兴。


    undefined

    undefined

    图5. 1984版新建县粮券、油券 设计稿


    王阳明创立的学派叫做阳明学派或者姚江学派。其主要的学说是“心学”,主要观点是“心即理”、“知行合一”、“致良知”。他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不同,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状态也不同,他非常强调“知”和“行”是统一的整体,而不是割裂开的。如果只有“知”而不去“行”,这样的“知”是没有意义的,算不上“真知”。所以,简单的把“心学”理解为“唯心”的学问,是不准确的。


    undefined

    图6.位于绍兴的王阳明墓 笔者拍摄


    主席曾在多次讲话发言中提到过王阳明的“知行合一”。如:2014年5月4日,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勉励大学生“道不可坐论,德不能空谈。于实处用力,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,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,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。”。2014年5月24日,在上海考察时强调: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贵在坚持知行合一、坚持行胜于言。”类似的发言,不下于十多次,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。

    物质决定意识、意识的能动性没有错,但我觉得,“心”的作用也很重要。同样地条件下,面对同样地事情,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。举个小例子,就拿粮票收藏来讲,我可以选择去下功夫做一个粮票网站,也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。如果粮票文化得不到推广,大家都不知道粮票的价值所在,这样的情况下,即使我能低价买到我心仪的粮票藏品,那么又有什么意义呢?假设有一天,大部分人都不懂粮票,而即使我懂粮票,这样的“懂”和“知”又有什意义呢?大家在了解了王阳明的学说后,就能理解为什么很费时间、很累、很费钱,也决心要做一个粮票收藏的门户网站了。

    当然,心学学说有着其短板,我并不主张全盘接受,因为篇幅和主题所限,我不想展开说了。我只想说,任何的“知”并不是凭空来的,一定是不断学习、研究得来的。任何过程,必须重视学习,包括粮票收藏的知识。

    今天借用王阳明先生的生活轨迹,欣赏一些粮票,这里不乏精品和孤品。更重要的我是想借用他的学说,让大家思考一下当下粮票收藏的现状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。

登录后回复